作者/徐露
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来拍,我们看到的清宫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大冬天里,如懿、海蓝和纯妃聚在一起抽烟,一边聊宫里的琐事,一边盘着腿坐在炕上。门口和窗户上挂着棉花做的的帘子,既阻隔了外面的寒气,也让屋子里暗沉沉的。哪怕点了几根蜡烛,能见度依然不超过5米。
马上就要春节了,乾隆皇帝想起西洋进贡了一些香水,用起来方便而且香气持久。到底是给如懿玫瑰花味呢,还是茉莉花味
《如懿传》美术指导韩忠告诉我们,满清女子很多都有抽烟的习惯,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电,玻璃也没有大量生产,即便是宫廷里光线也不太好,看起来黑漆漆的。美术工作者往往要根据观看的需求,对古装剧里的陈设、道具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当我们为《如懿传》里养心殿、翊坤宫华美的陈设所打动,当我们调侃起太后抽水烟的样子,以及蒙古格格们“比门还宽的头饰”,不要忘了这都是艺术化的真实。
既有历史的趣味,同时让观剧的体验更流畅。“谁也别说自己的电视剧就是还原那个时代。如果都按现实拍,好多戏就没有美感了。”
因为横店仿造的皇宫只有前三殿、后三宫,以韩忠领衔的美术组在北京影棚里搭建了《如懿传》里的养心殿、翊坤宫、慈宁宫等十多个宫殿,并且为皇帝、妃子们准备了不同的摆件和道具。
慧贤皇贵妃院子里的孔雀和风铃,如懿成为皇后时的屏风,养心殿东暖阁里的西洋钟和地球仪,每一样陈设都紧贴当时的风尚和人物的性格。
还有南巡时的游船,木兰秋狝里开阔的草原场景,这些屏幕上让人大开眼界的实拍场景曾让美术团队煞费苦心。为了彰显皇家气派,船和马车尺寸很大,在运输的时候遇到许多麻烦,怎么过高速公路和水道闸口成为一个问题。
从一开始,汪俊导演和美术指导韩忠就是把《如懿传》往盛世风情画的方向去设计,而不止是室内情景剧。包含“50%的汉文化、30%的西洋文化、20%的满蒙文化”,《如懿传》所呈现的乾隆盛世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考量。
纵看中国千年历史,横看同时代的世界格局,作为封建时代最后的一个盛世,出现在《如懿传》里的许多物件都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繁华锦绣之下潜藏哀思、颓败的气韵,也是其他清宫戏里没有的。
《金枝欲孽》里嘉庆帝的各位嫔妃,可以在农民攻打进皇宫的时候另择生路,而作为鼎盛时期的皇后,如懿无法逃脱后宫倾轧的命运。
40多人的美术组,500多人的置景团队,《如懿传》可能是最近几年以及以后10年制作最精细的清宫戏。盛世的繁华与皇权的压抑,在他们的手中依次呈现,留给观众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视觉盛宴。
辗转四个城市拍,现场搭建多个宫殿
《如懿传》的基调是辉煌、肃穆、压抑
新剧观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次《如懿传》的合作
韩忠:之前新丽传媒拍的《道士下山》美术也是我做的,大家合作比较愉快。这次他们拍《如懿传》,自然就想到我了。
新剧观察:您上一部古装剧美术还是《军师联盟》,偏向男性化一点,置景风格疏阔大气。跟这次的《如懿传》差别很大。
韩忠:这就是美术的专业性嘛。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风格。
以前做的三国戏,整体风格接近汉朝,我们这次尝试用了更多魏晋时期的风格,也是一次创新。
左一为清代蓝喜鹊图,右一为如懿定妆照
新剧观察:记得您在一次论坛上说过,当时导演拿了一部清朝的古画,从而确定了《如懿传》的美术基调。
韩忠:开拍之前,我们专门看了《末代皇帝》研究里面的场景陈设。但那毕竟是末世,而乾隆是盛世,非常繁华。后来,张叔平老师拿来了一幅清代的花鸟图,蓝喜鹊的色调比较符合我们对乾隆盛世的想象。
但张叔平老师主要做周迅一个人的造型。一个人可以那个基调,整部剧不能都是那样的,需要有所变化。古玩行里有句话,越是珍贵的材料,越是大件的器物,它的选材越是慎重。
你看美国大片,大戏里面的灯光、理念都很正,包括人性探讨,它都是从生活中出发,平时大家都见过的,绝对不是很另类的一个创作。这是大题材的一个要求。
新剧观察:我觉得宝蓝色、蓝喜鹊是很华贵、端庄的一个颜色。
韩忠:从画面来说是这样的。《如懿传》的场景主要突出的是皇宫的辉煌、肃穆和压抑。
新剧观察:从官微发布的拍过程来看,很多宫廷内景其实是在棚里搭设的,好多绿幕拍。
韩忠:我们也不想费那么多功夫搭景,但是国内的场景满足不了《如懿传》的拍需要。像横店的皇宫,它按1:0.8建了前三殿、后三宫,已经很好了。但对于87集的时长来说,还是不够丰富。
所以我们主要的宫廷场景都是在北京搭设,然后借用了横店的太和殿等实景,又搭了7-8个5000平米以上的大棚。之后就是苏州和坝上草原的外景拍。
左上一,翊坤宫;右上一,长春宫
左下一,慈宁宫;右下一,宝月楼(香妃住所)
新剧观察:养心殿、翊坤宫、延禧宫、慈宁宫等多个宫殿现场搭建,这对美术组来说工作量特别大,我们现场一定得有多少人呀
韩忠:从前到后,40多人吧,长期保持在20人以上。
新剧观察:那大家是如何分工的
韩忠:现场有很多美术指导、副美术,有盯场景搭建的,有盯道具制作的。道具里,还分现场拍戏用的,比如镯子、手串之类,或者陈设道具,摆在桌面上的西洋钟、花瓶等。
然后,戏用道具里还有动物类的,比如高贵妃的孔雀、蛇,玫嫔的鹦鹉等;食用道具,比如瓜果梨桃,点心、菜肴等,现场有个跟组的厨师班子,天天烧着炉子做菜。整体上美术是挺复杂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还有呢,就是置景组长期保持在400-500人,道具组是100-200人,从制作到使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新剧观察:咱们搭这么多宫殿,工作量特别大,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搭好了。实际操作中怎么跟拍戏的进度配合
韩忠:这个就比较考验制片部门的专业了。一般都是由制片、统筹部门对剧本进行科学理论的划分,大家定好先拍哪一部分。
而且《如懿传》的拍场地比较多,有北京、横店、苏州、坝上草原等等,有些拍地是对拍时间有要求的。比如坝上草原要赶在9月份以前,既能拍到青草,同时避免草原上下雪。然后是苏州,因为里面有演员落水的戏,太晚了对身体不好。
这个过程中,要把北京影棚里的宫廷场景搭好,也要准备好苏州拍地需要的大船。那时候我们去看了好多船厂,提出制作要求。船做完了以后,又要运到拍地。因为船体比较大,高速路的闸口通不过,河里的闸口也通不过,费了好多功夫。
还有木兰秋狝那个环节,坝上草原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大马车走不动。不得已只好铺了铁轨。而且这个马车也特别大,为了方便运输,都是拆了之后到拍地再组装。
从全球格局和历史角度
描绘乾隆盛世
新剧观察:《如懿传》跟其他宫廷剧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有很多的室外戏,像东巡泰山封禅、木兰秋狝、下江南等等。这个对美术来说,难度挺大的。
韩忠:这几个地点对乾隆和如懿的感情发展来说,挺重要的。泰山封禅之后孝贤皇后死了,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而如懿最终与乾隆情感破裂就是在一次南巡杭州的途中。
从一开始,导演对《如懿传》的设计就不止是一个清宫情景剧,我们希望这个戏能更加厚重。而且木兰秋狝、下江南的途中,我们不仅要展示天地的广阔,还要展示民间的风情,也会出现一些非常穷苦的老百姓,不是整天就是后宫里的那些斗争。
我们做过一个设计,下江南的时候到扬州,那个城市特别繁华,但是依然有乞丐入画。皇帝、皇后、嫔妃们衣着锦绣,却满腹心事,而这些乞丐却表情愉悦。贵族们满腹心计,各有各的欲望,而老百姓们过得简单快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按我们最早设计,《如懿传》是反应清代生活的风情画。只不过是从后妃的视角切入,展现那个时代。它的设计要求和品味要求,都不低。
当然,后期因为篇幅所限,能不能完全展示出来,还是一个问号。可能我们早先设计的室外场景播出的时候被删了。
新剧观察:《如懿传》很好的呈现了原著小说的场景,这么多外景和棚拍,在以前的宫斗戏里是没有的。
韩忠:一开始实际上有点排斥拍宫斗戏,但好多兄弟们都说这是个大戏,就接了。接了之后,就琢磨怎么拍出不一样的感觉。
定位的时候,就想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表现那个时代。把乾隆这个朝代,放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它算是一个鼎盛时期非常繁华。横向来看,把它放到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东亚这几个古国即将走向没落之前,清朝是怎样的情况。
不再只是吃喝拉撒,而是讲人性、权利和欲望。
新剧观察:《如懿传》里出现了许多西洋钟、地球仪,还有郎世宁画画,这在以前的古装剧里是没有的。
韩忠:这个方面,其实我们觉得做的还不太够。还可以添加很多来自西方的物件,比如说送礼物的时候,可以送一些香水。
根据现在故宫里的资料,早在乾隆登基80年前,顺治的时候就有地球仪了。还有康熙年间的各种天文仪器、计算器等。
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在道具置景上能反映50%的汉文化、30%的西洋文化、20%的满蒙文化,比如狩猎、骑马等,就希望道具上反映的乾隆这个时期独特的风情,换成清末、清初都不行。
就是找到这个时期的特质,而不是放到其他剧里照样能用。
新剧观察:那我们在开拍之前,应该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工作,找到独属于那个时期的物件。
韩忠:那个也不是真的物件,就是看起来像,并不是完全复原历史,把物件从博物馆里搬出来。如果从紫禁城里拿真的古董出来,3件就够上这部剧的总体美术费用了。
比如说,剧里面的宫殿,你看的时候觉得就应该如此,但实际上每个宫殿都是经过艺术的整理和夸张的,是独属于这部剧的养心殿、翊坤宫、慈宁宫,跟现实中的摆设并不一样。
新剧观察:可能是前段时间听得比较多,好多嫔妃的头饰是从古玩店淘过来的等等。
韩忠:一定是买来,或者做的呀。哪部戏敢说他们的道具是真从故宫里来的。
做一部戏的良心是什么呢就是你用专业的态度、技术、方法去完成专业的设计。
谁也别说自己的电视剧就是还原时代
故宫里的珍品剧组用不起
新剧观察:仔细观察《如懿传》里的道具,会发现每个嫔妃都有许多独特的细节,包括太后还抽烟。
韩忠:满清的女人,从13岁就开始抽烟了。按实际情况来拍,可能如懿、令妃她们好多人都抽烟。满清进京的时候,进了坤宁宫,先盘上两个大炕。把炕烧热了,盘腿上去抽着大烟袋。
谁也别说自己的电视剧就是还原那个时代。如果都按现实拍,好多戏就没有美感了。以前的皇宫里没有电灯、没有玻璃,大冬天的时候糊个窗户纸或者挂上大棉被为了保暖,屋子里是特别暗。
现在的电视剧里各种蜡烛、各种亮,都是为了拍服务的。
新剧观察:根据一些媒体采访横店发回来的报道,《如懿传》的很多道具被横店影视城回购了,存在道具库里。
韩忠:《如懿传》大部分道具都是定做的,采购量非常少。像乾隆送给太后的缂丝棉被,那些缂丝很稀有的,都是千寻万找整理出来的。
新剧观察:这段时间《如懿传》的热度越来越高了,大家都在讨论里面的剧情。
韩忠:这个戏不是特别讨好观众的一部戏,不是一开始就让你感到有多爽。制片方做这部戏的时候,心里应该也有准备,《如懿传》是比较慢热的,比较像电视剧里的文艺片。
3年后,再有其他清宫戏播出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个新的认识。这句话可能说的有点早,但《如懿传》的制作精良程度,在最近8-10年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新剧观察:《如懿传》里涉及这么多道具,有没有那种特别难找,难以匹配的
韩忠:有啊。我们原先想要很多西洋仪器,都能转、能动的,比如说大钟表。现在剧里的钟表还是比较小的。
就像故宫里的钟表馆,里面有很多各式各样特别精巧的钟表。但拍剧的时候,我们不能用古董,太贵了。不得已就逼着道具动手来做,当时从设计到制作,花了半年多时间。中间报废了好多次,因为看起来不符合古代的钟表样式。
也有做不到的,比如有些场景需要丹顶鹤。我们认识一些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就沟通能不能借来拍剧。人家说,这都是珍稀保护动物,和熊猫一个级别的。最后只好作罢。
新剧观察:越是大的热播剧,演员和片方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韩忠:这是大家不得不承受的。一开始看完剧本,就觉得扮演皇帝的演员压力特别大。
皇帝对如懿不是不爱,而是他的爱不平等。这个男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不可能简单的去爱一个人。
观众的审美变高了
影视美术行业会越来越重要
新剧观察:您合作的这么多导演,比如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程耳等,您觉得电影美术和电视剧美术有哪些差别
韩忠:美术这个环节其实差别不大,无非是搭景道具多一点少一点,要求高或低。关键是导演怎么使用我们搭出来的场景,这个差别比较大。主要是电影和电视剧的拍习惯造成的。
由我来负责的美术场景,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一个精度的,主要看导演用什么样的拍方法来拍它。
新剧观察:《如懿传》之后,还有哪些作品将与观众见面
韩忠:《天下长安》《帝王业》《狼殿下》《三生三世枕上书》《盗墓笔记·重启》等等,陆续在做。好多类型吧,古装、玄幻、探险,尽量不重复自己。
新剧观察:过去几年您参与了好多电影和剧的拍,比如《道士下山》《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军师联盟》等等。从您个人角度,最喜欢哪一种影片
韩忠:近期的话,应该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它是一个很电影化的表达,不是一个缩短了的电视剧,导演非常有个性。
那里面的日本酒馆我们没去过,就是凭印象做,一个概括整理。还有里面的街道,全在影棚里搭建的。这个也是从设计到制作花了3-4个月。
新剧观察:您对美术行业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有哪些看法
韩忠:整体上美术这个行业是上升趋势的。现在好多观众会主动提出意见,比如色调、服化道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