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上了年纪了,可是为了我的两个孩子,我想要活到100岁。”
56岁本是即将退休可以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的年纪,郭敏却选择经历十月怀胎,生下一双儿女。
是什么想法会让年近六十的郭敏一定要生下孩子而这样有些特殊的家庭对孩子而言是怎样的结果多年过去了,孩子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痛失爱女2005年11月22日那天,是郭敏不敢回忆的噩梦,她的大女儿在那天,去世了。
前段时间大火的影视剧《开端》里著名的锅姨就是一位因意外失去女儿的母亲,自从女儿出了事。
郭敏
她整日穿梭在公交车上,疯了一样调查当时的真相,后来万念俱焚的她决定用放在高压锅里的炸弹将一整车的人陪葬。
虽然这位母亲最后的行为非常极端,但是这种悲伤的程度却并不夸张,对于一位失独母亲来说,一夜白头从来不是一句戏言。
郭敏的女儿名叫刘令辉,是郭敏与前夫生下的。像大部分母亲一样,郭敏非常疼爱女儿,自己可以吃苦受累,但从不舍得让自己的女儿受委屈。
不过很遗憾,郭敏与前夫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确实没办法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于是离婚后的郭敏只身前往北京打拼,准备自己闯出一番天地,再把女儿接到身边生活。
郭敏大女儿
很明显女儿已然成为郭敏多年来的精神支柱,她能一往直前地向未来冲刺除了本身坚毅的性格外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女儿。
后来有人看郭敏只身一人难免孤独,就将同是离异人士的任先生介绍给了郭敏。
任先生是北京人,有一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两人认识后对彼此非常满意,郭敏性格坚韧勤奋,任先生也忠厚踏实。
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两人终于找到了能相互交付余生的伴侣,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2001年郭敏便与任先生结了婚,结婚后郭敏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了下来,在北京拼搏多年的她也总算找到了归宿。
于是思念女儿的她终于可以将孩子接到身边来生活了,此时昔日的小囡囡已经长成大姑娘了。
可以跟妈妈一起逛街,一起说说心里话了,与女儿团聚的每一天都是郭敏曾经梦里向往的生活。
然而2003年的非典来的突然,女儿的生父也担心留在北京的女儿会不会不安全,于是联系了郭敏希望让女儿回老家避一避。
尽管心中不希望和女儿分离,但是为了女儿的健康安全郭敏还是将女儿送回老家。
然而这一送,却成为了郭敏心中永远的后悔之举。
2005年11月22日,郭敏在接到前夫的电话时便感觉到心中慌得厉害,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头笼罩。
早已分开多年的他们如果联系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女儿,但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却没有亲自联系她.。
“女儿出事了,情况不大好了。”听到这个消息,郭敏顿时就感觉天塌了。
盖着女儿的白布,仿佛也将她这辈子的希望与坚强也遮住了,她连掀开的勇气都没有。
突然失去孩子,无异于将她对未来的憧憬抽走踩碎。
但残忍的现实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一生要强的女人也早已佝偻了腰,无法从失去女儿的悲痛中走出去。
这条漆黑,看不到尽头的路太长,太孤独了。
看着整日魂不守舍的妻子,郭敏的现任丈夫任先生也是心中焦急万分。
他尝试着陪郭敏出去旅游,陪她谈心转移注意力,甚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可是终究还是没能让她走出心中的那道坎。
舍命生子就这样过了三年,昔日神采奕奕的郭敏早已老得不成样子,花白的头发,无神的双眼。
尽管悲伤常在但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归于平静,但是就在很平常的一天,郭敏突然说出了令全家都震惊无比的话。
“我想再生一个孩子。”
现在的郭敏可是已经五十六岁了,这话一出大家纷纷都不敢相信,以为郭敏已经疯了,郭敏的丈夫也坚决不同意。
其实主要是担心郭敏的身体,三四十岁已经是高龄产妇了,如果有产后并发症很危险。更何况郭敏已经快六十岁了,传出去也让周围人议论。
就算孩子顺利生产下来了,那今后又由谁来照顾呢。面对已经步入老年的父母,孩子的人生真的公平吗
作为理性角度考虑这孩子确实不该生,但此时的郭敏已经把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新生命身上了。
她必须用照顾新的生命来让自己忙起来,令自己忘掉失去女儿的痛苦。这样的决定可能对孩子并不公平但郭敏的想法一旦生根发芽便再也无法阻挡。
可郭敏今年都五十六岁了,身体机能都已经老化,任先生也六十多岁了他们的孩子该怎样怀上。
“试管婴儿。”
郭敏兴奋地跟任先生分享着,她说前些日子她看新闻报道日本的一位60岁女性通过试管婴儿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看着妻子久违的笑容,任先生实在不忍心说出拒绝的话。最后还是拿着家中的积蓄,陪着郭敏挨家挨户地寻找愿意为她做试管婴儿的医院。
周围的人几乎没人支持,只有郭敏的母亲偷偷塞了钱给女儿,默默地给予了一份支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由于生理条件,女性一般过了三十五岁医院就不给做试管婴儿了。像郭敏这种情况,风险太大成功几率又太低,基本上没有医院给做。
但最后几经辗转终于还是找到了愿意为他们做试管婴儿的医院。
医院为郭敏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医生们惊喜地发现,虽然郭敏已经停经一年,但身体条件还算不错,经过药物调理,生下孩子或许也不是没有可能。
得知这个好消息的郭敏积极配合医生,努力锻炼身体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为了保证成活率,医生在郭敏的身体里植入了三个胚胎。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植入的这三个胚胎其中两个都成功了。
那生下来之后就是龙凤胎了,一下子他们就多了两个孩子。任先生也曾试图劝说郭敏放弃掉一个孩子,毕竟此时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抚养两个孩子还是比较吃力的但最终被郭敏拒绝了。
2010年,这对令郭敏期待已久的龙凤胎宝宝终于出生了,母子平安。看着刚出生的孩子,以及平安的妻子,忧愁已久的任先生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孩子出生后,老两口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了,他们搬到了昌平区租了个月租600元的小房子生活。
一家四口从零开始生活,过着十分忙碌的生活。
照顾过婴儿的人应该都知道其中的辛苦,很多年轻人都熬不住。但郭敏表示这样正好,只有这样忙碌地生活才能让自己没时间沉浸在失去大女儿的痛苦回忆中。
忙碌而艰辛的育儿生活正如一开始任先生所担心的那样,照顾两个孩子的花费还是很大的,他们的退休金供两人养老可能还算富裕,但撑起一个四口之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郭敏便开始找各种兼职补贴家用,一个人找了七家兼职,还考取了会计证书,为不同的公司打工,赚取生活费。
有时候她会把一部分账本放到家中,下了班回到家继续做账,结束了再把这些账本送到公司。
就这样每天忙碌到深夜,又给早早起床去照顾孩子。家中除了生活用品幼儿用品就是成摞的账本。
为了孩子们的营养,郭敏精确地计算着每一顿饭,确保孩子们吃得好又能省钱。她把当年对大女儿缺失的陪伴都补偿到了龙凤胎兄妹身上。
周围人的非议她也从不理会,年幼的孩子们也不懂大人们之间的想法,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他们不懂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拥有爱他们的父母,有一位未曾谋面的姐姐,母亲告诉自己姐姐会在天上保佑他们,要快快长大,能赚钱养活自己。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到孩子大一些,把最艰难的生活熬过,但没想到任先生却突发脑梗住了好几个月医院之后行动不能自理了。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郭敏的身上,她只能独自带着孩子生活。
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一系列治疗的任先生最终还是去世了,任先生的离开让郭敏在悲痛之余再一次意识到了年龄的可怕。
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身体各项器官都在衰竭。她必须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健康,尽量地能活得更久一些。
于是她严格调控自己的饮食每天早晨必吃一片阿司匹林,从来舍不得吃的鸡蛋也终于给自己煮了一个。
周围的人也劝她将孩子送人领养,但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与依赖的眼神始终还是舍不下心。
现如今这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周围同龄的小朋友都开始学习各种才艺,按郭敏如今的经济水平能解决温饱已经很不容易了。
郭敏在这方面也觉得十分亏欠孩子,当年她只身来到北京打拼,为了能让女儿得到更好地教育。
但如今她已经失去了年轻的身体,她现在只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长大,学一项能养活自己的技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因为她也是这样过来的。
相信郭敏也曾犹豫后悔过,但却不得不被生活推着走,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也非常地懂事。
两个小家伙嘴非常甜,每次下了学都跑过来一把抱住郭敏说上一句:“妈妈我最爱你了。”
这样的日子虽过得艰辛,但郭敏最终还是铁了心了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
“我自己的决定,由我自己承担。”一头利落的短发下已经略显浑浊的双眼依旧泛着坚定的光。
幼儿园园长知道了郭敏的家庭情况,也一直给予郭敏帮助,幼儿园的老师每天亲自把孩子交到郭敏手里才放心。
这个一生要强的女人,终究还是佝偻了腰。
她一左一右地牵着两个小家伙,一路说说笑笑。但只要一过马路,郭敏就会十分小心翼翼,她不断地告诉两个孩子,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哪怕我们走得慢,只要走到了终点,我们就成功了。
生活忙碌而短暂,很快到了孩子们上小学的年纪,郭敏看着拿着大女儿照片地叫着姐姐的两个孩子,将抽屉里保存已久的钥匙拿了出来。
昏暗的灯光下,杂乱而有序的这间小房子里发生的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
看着这串许久未见的钥匙,郭敏眼前浮现出了大女儿开心的笑脸。
“妈,咱买下了这栋房子,以后我们母女就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了。”
“妈我先回老家呆段时间就会来找你。到时候我们把屋子布置组织咱们一家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们搂搂!”
“哎呀多大姑娘了还这么粘人,还搂搂哈哈哈。”
“哈哈哈,不跟妈妈搂搂我就难受。”
“哈哈少贫嘴了,等非典这段时间过去了,妈接你回来,去吧。”
时隔多年的记忆仍然无比清晰,仿佛与女儿相拥的那一刹的温度未曾褪去。
如今双胞胎兄妹即将步入小学,这栋房子也成为了学区房,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郭敏决定迈出这一步。
逝者已逝,那活着的人便好好生活吧。
曾经不管多么艰难的生活时,郭敏也未曾踏入这栋房子。也许对郭敏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套房子,还是她不敢再去触碰的美好而又残忍的回忆。
近几年大龄生子的新闻不少,大家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觉得这样的做法很自私。
没办法养育孩子到成年,在失去父母后的人生,他们该如何自处。他们的出生或许只是父母单方面的一意孤行,完全不为孩子以后的生活考虑。
郭敏也受到不少这类的批评,对此她只回了一句话:“你们不懂失去女儿的痛苦。”
确实,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但对于双胞胎兄妹的未来,大家确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虽然郭敏固执了,但她也确实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经历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忙碌,忙到不敢死去。
事已至此,往后的余生里希望郭敏带着这份艰巨的任务长命百岁,也希望两个孩子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稀发排卵或持续无排卵、高雄激素表现或者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
而宫腔粘连,大部分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甚至闭经,严重时甚至影响胚胎着床,对于一个备孕3年还有多囊对于生育意愿强烈的姐妹来说是噩梦!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妇科周薇副主任医师、博士,在丰富的临床助孕经历之中,面对这些情况,她有一套“花式”治疗方案。
1、备孕3年遇上多囊、宫腔粘连拦路虎27岁小黎(化名)与先生于2014年结婚,婚后便积极备孕,然而一直未果。
2017年,迫于多方压力,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边治疗边怀孕,2019年9月怀孕。
2、怀孕后不幸胎停,再次宫腔粘连不料7周胎停,行清宫术。
术后,小黎发现月经量越来越少,开始还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的,也没有太在意。
2020年4月外院检查发现宫腔粘连并予2次宫腔粘连分离术。
3、孕前2个周期中西医综合诊治,顺利自怀并保胎成功经过多方资料了解,小黎,2020年9月来草莓医院找周薇主任就诊。
在生育这条道路上,小黎(化名)饱受煎熬。
曾经有过1次不良妊娠史、2次宫腔粘连,3年备孕仍无果的她,颇为沮丧地向周薇医生讲述着自己的艰难的求子故事……
她希望周主任帮她解决不孕问题,并提出想自然怀孕。
周薇主任通过对病情初步了解,做出治疗的关键判断。
第一,本身有多囊,排卵障碍,本来就怀孕难(通俗的理解就是:种子容易有问题);
第二,就是宫腔粘连,胎停以后引起的宫腔粘连,并且前后2次手术,宫腔基础不太好(通俗的理解就是:土壤也不好);
第三,宫腔粘连的一方面修复是需要时间,另一方需要尽快怀孕,避免第三次的宫腔再次粘连,如果半年之后没有怀上第三次粘连的可能性极大,需要与时间赛跑,尽快怀孕,来门诊找周薇主任时,已经是术后三个月了。
第一次就诊:2020年9月22日(第一个周期,月经第3天)
通过询问病史,建议小黎进一步完善性激素和子宫附件三维彩超检查。
结果:性激素六项:FSH:6.55mIU/ml,LH:6.55mIU/ml,PRL:45.33ng/ml,E2:20.76pg/ml,T:0.28ng/ml。
处方:雌激素(补佳乐2mg口服)+中药(改善卵泡发育、修复内膜环境)+促血流灸联合治疗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子内膜容受性。
第二次就诊:2020年10月4日(第一个周期,月经第14天)
三维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凹凸不平,可见多处回声缺失区,较大处范围约17×5mm;双侧卵泡数目增多(左侧25个,右侧18个);左侧子宫动脉PI、PI稍微增高。
结论:宫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
同时通过超声提出说明:1、内膜容受性差(内膜薄,血流1级,仅见1支血流,且阻力偏高)通俗的说:除了第一篇说的种子不好,土壤不好之外,土壤还贫瘠;2、卵泡数目增多,卵泡发育迟缓(月经第14天未见优势卵泡)。
处方:继续予以中西医结合促进卵泡发育、修复子宫内膜
第三次就诊:2020年10月26日(第二个周期,月经第三天)
经过评估,周薇博士决定这个周期带领小黎自然怀孕。
加用来曲唑促排卵,继续予中药补肾益气,活血化瘀,同时配合促血流灸法,联合治疗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子内膜容受性。
一月后,小黎也成功迎来了自己的那一份好孕!基本实现了百日好孕,孕后,小黎继续在周博士处安胎。
前不久,小黎还抱着满月的小天使来看望“周妈妈”呢!
周薇博士有话要说科普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以稀发排卵或持续无排卵、高雄激素表现或者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
有数据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中国女性中的发病率约5.6%,在月经不调及不孕患者中比例更加高,为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需要及时治疗。
科普2:有怀孕需求的女性,宫腔粘连术后,容易再次粘连,需要尽快怀孕。
如有出现月经量少或多、月经不调,需要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治疗时间以及延误怀孕时间,千万记住不要轻易放弃自然怀孕的决心。
最后祝女性朋友尽早怀上自己的如意宝宝!
代孕供卵产子中心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宣判,83岁的王宛兰故意杀人罪名成立。令人意外的是,面对疑犯王宛兰,在场无一人责怪,反而对其流露出怜悯与同情的目光。
当听到法官的宣判,自己暂时无需入狱,而是得以重返社区,念及被自己杀害的46岁的亲生儿子,王宛兰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与心酸,在法庭上放声大哭起来。
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为何会对46岁的亲生儿子痛下杀手不是因为冷血与无情,反而是因为爱得太深太切。
可以这么说,王宛兰过往83年的人生,只能用“艰难困苦”来形容。
王宛兰出生于1934年,在当时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王宛兰家境非常贫穷。为了维生,父母无法给予她过多的关爱,因此,王宛兰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切只能靠自己。
她从小在广州一家无线电厂中当工人,她的生活除了赚钱以外,再也没有别的色彩。直到1953年,王宛兰在工厂中遇见了自己未来的丈夫。
两人经过交往,很快就决定结为夫妇。四年后,王宛兰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取名李建坚。
虽然家境还是一如既往地贫穷,可王宛兰夫妻和睦,儿子可爱孝顺,这个三口之家还算幸福。本以为这样平淡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命运却和王宛兰开了一个大玩笑。
在王宛兰37岁那一年,她又怀孕了。37岁已经算是高龄产妇了,面对这来之不易的一胎,王宛兰和丈夫都格外小心。为了保住这个孩子,王宛兰甚至放弃了工作,专心在家休息,而丈夫也是关怀备至,一点家务也不让王宛兰做,夫妇俩一起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
十月怀胎,何其辛苦,孩子出生时,大脑软骨头发育不全,在保育箱中呆了十几天后才被夫妇两人带回家。经此一役,王宛兰更是心疼这个小儿子,每日都围着孩子转,生怕他再有什么不适。
孩子被取名为李建恩,夫妻二人不求他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一生都能平安幸福,无病无痛。很可惜,王宛兰的愿望落空了,就连最简单的健康的要求,李建恩都无法做到。
据王宛兰的回忆,李建恩在三岁以前,就已经开始展现出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状况,只是夫妻二人沉浸在幸福中,只要求孩子可以吃饱、穿暖,好好睡觉,竟然没有发觉那些不妥的征兆。
寻常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站立,甚至是蹒跚学步,但是,李建恩就连站立都无法做到。夫妻二人想拉着他的小手学步,他也会表现得极其抗拒。
并且,李建恩不会说话,且不论“爸爸”、“妈妈”等词汇,他甚至连一个音节也没有办法说出。
心急如焚的王宛兰想带着孩子去看病,然而,丈夫在这时候却表现出惊人的冷静。不知道是为了安慰妻子,还是因为自信,丈夫坚持认为,孩子不过是发育比其他孩子迟缓,相信几年后他就能赶上,和正常的孩子无异。
听到这样的安慰,王宛兰也将带孩子就医的想法暂时搁置了下来。毕竟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十月怀胎,费尽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孩子有问题。王宛兰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抚育李建恩,一直过了好几年。
情况并不像王宛兰想象的一样乐观,问题像雪球一样,不受控制般越卷越大。孩子的情况不仅没有变得正常,反而显得更加痴傻。王宛兰夫妇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孩子往医院跑。
在一家诊所中,王宛兰被告知,李建恩患有唐氏综合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唐氏儿”。
从医学角度上讲,唐氏综合症又名“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疾病,没有办法根治。大部分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在胎内就会因为基因缺陷而流产死去,只有小部分能顺利生下来。但是,即便顺利出生,也无法逃脱智力缺陷、生长发育障碍等命运。
据医生讲述,这种症状,一般常见于高龄产妇身上,这一点,与37岁怀胎的王宛兰不谋而合。倘若在怀胎时进行检查,是可以将这一类患病的胎儿诊断出来的,可是,在过去那个落后的时代,王宛兰根本就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产检。
也正因为王宛兰夫妇的小心,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李建恩就这样被带到人世间。
王宛兰夫妇不敢相信这个结果,误以为是小诊所断错症。为此,她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希望能听见不一样的结论,救儿子于水深火热之中。
遗憾的是,她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李建恩和所有唐氏儿一样,症状一一出现在身体上。无论看再多的医生,李建恩的病依旧没有起色。
后来,王宛兰不再挣扎,即便儿子仅有7岁孩子的智力,只要还能活着,那就足矣。
周围的亲戚朋友见状,纷纷劝说王宛兰,终日守着这个痴儿并不值得,不如趁还年轻,再要一个孩子。
王宛兰看着傻笑的儿子,心中一痛。再要一个孩子,不就代表着放弃了李建恩吗他虽然痴傻,却也是自己心爱的儿子。并且,37岁高龄的她拼死生下的孩子有病,现在再要一个孩子,难保也是一个唐氏儿。
王宛兰当即决定,守候在儿子身边,照顾他长大。因为不放心保姆,王宛兰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陪伴李建恩。
在王宛兰的照料下,李建恩的情况开始变得乐观起来。每日,街坊邻居都能看见,王宛兰扶着15岁的李建恩,在社区中一步一步地走着。他开始能发出简单的音节,表达自己的需求。母子两人不时还会到茶楼去,点上一盅两件,静静地坐着说话。
在这样闲暇又安静的时光中,王宛兰老了,李建恩也到了适婚年龄。
在照顾儿子这件事上,王宛兰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她希望能为儿子处一门婚事,这样即便自己百年以后,也有人照顾儿子的下半生。
虽说如此,王宛兰内心很清楚,显然是不会有人愿意嫁给一个智力仅有7岁的痴呆者。
为此,王宛兰倾尽半生积蓄作为彩礼,只要有女孩愿意,她甚至可以睡大街。只是王宛兰这样无私的行径,并没有得到看众的理解,周围的人都在笑话她:怎么会有人嫁给李建恩呢彩礼钱再高也没用。
王宛兰家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当看到李建恩坐在轮椅上留着涎水的样子,女孩们逃出了王宛兰的家门。
她意识到,儿子的下半身,只能靠自己。
如果时光停留在这一刻,王宛兰的人生虽然黑暗,却仍不至于没有一丝光亮,可惜的是,命运再一次将噩耗降临在她的生命里。
在李建恩30岁那一年,他的身体急剧恶化,医生告诉王宛兰,李建恩的大脑开始萎缩,现在的他,就连站立也无法做到。
随着大脑的萎缩,他的智力会越来越低,身体机能也会退化,从前母子两人到社区散步、喝茶的光景一去不复返。
此后,为了让常年卧病在床的李建恩的身体不至于生疮、溃烂,王宛兰每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为他翻身、擦拭身体。到了饭点,王宛兰还要一口一口喂他吃下流食,当他需要排泄时,王宛兰也要亲历亲为,服侍周到。
尽管如此,依旧没有办法消除他因为大脑萎缩造成的身体疼痛。看着儿子每晚疼得睡不着觉的样子,王宛兰心里着急,那段时间,她就像一下子老了几十岁,变得头发花白,满面沧桑。
此时的李建恩和他母亲一样,牙齿和头发都掉光了,提前进入老龄阶段。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王宛兰的丈夫与世长辞。王宛兰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对生活的希望,她再也干不动了。
她将照顾李建恩的重任交给了大儿子李建坚,瞧见母亲绝望和哀求的神情,大儿子提议将弟弟送往福利院。王宛兰沉吟了一下,拒绝了这个请求。
在过去艰难的日子里,王宛兰也曾经萌生过将李建恩交给福利院照顾的想法,可她担心,收钱办事的护工会在别人看不见的背后苛待儿子。为此,她去福利院走了一遭,考察完环境后决定,坚决不将李建恩交由福利院照料。
她和李建坚说道:“不要去福利院,我怕你弟弟过得不好。”随后,拖着年迈的身躯坚持照料李建恩。
2017年,已经83岁的王宛兰已经备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折磨多年,而李建恩不过46岁。她感觉到自己日子不长了,万一自己忽然两脚一伸,李建恩怎么办呢自己已经被“拖累”多年,难道还要将他交给大儿子,拖累大儿子一家吗
念及此,王宛兰萌生出一个想法:亲手帮儿子脱离苦海。
她以睡眠不好为理由,陆陆续续在社区医院开了数瓶安眠药。趁大儿子一家不在,王宛兰撕下一张纸,书写了自己的留言。
留言中,她概述了李建恩的病情,由于不忍心和不放心,她决定要将其杀害。为了不让警方怀疑大儿子一家,特此留言,还强调了儿子和儿媳对她很好。
李建恩每吃一口,王宛兰的心就痛一分,直到看到李建恩沉沉睡去,王宛兰拿起一条黑丝巾向他的脖子勒去。
李建恩开始了剧烈的挣扎,王宛兰依然没有停下,直到他不再动弹,王宛兰已经泣不成声。
下班回家的李建坚看到这一幕大惊失色,在母亲的请求下,他带着王宛兰前往公安局自首。
经过警方的一系列调查,王宛兰被移交法院,当法官问及杀人动机时,王宛兰无力地表示:“我实在是养不动了。”
短短几个字,包含的是半生的辛酸。倘若说是王宛兰杀了人,倒不如说是不公的命运杀了王宛兰与她的儿子。
在法庭上,王宛兰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她深知法律是公正且严肃的,无论法庭如何判决,她都欣然接受。经过司法机关认证后,认为王宛兰并不具有社会危险性,虽然杀人,其情可宥,能够获得宽大处理,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如今,王宛兰已经度过四年缓刑期,无需再执行有期徒刑。她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最后一点平静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