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06-08 20:39:49
摘要:高校分类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能、发展的新动向。剖析上海市高校分类的政策进展脉络、纵向分类框架和“十二宫格”分类体系,解析上海市高校分类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针对北京市高校分类政策,提出分类标准应加强操作性;构建分类管理机制;分类政策尝试升至立法层面。
关键词:高校;分类管理;上海;北京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由此可见,高校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内在需求,科学有效的高校分类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高校分类政策进展
上海市高校分类政策历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三个阶段,逐步建立了高校分类体系。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实施分类管理、指导、服务”。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指出“遵循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思路,引导高校立足校情实际,编制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方案”。
上海市通过政策法规引导高校分类实践,明确高校分类管理方向,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高校分类的标志性文件《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面阐发上海市高校二维分类政策体系,其核心要义是“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分类发展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2017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首部地方高等教育法规《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其第二章“规划与评价”的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本市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承担科学研究类型以及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等情况,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以法规形式确立高校分类体系。2018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不断优化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实现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健全以质量和贡献为主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优化与高校分类相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同年,上海市教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推出《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试行)》,为全面实施分类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上海市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上海市高校共6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39所、高职高专院校25所;部属高校10所(含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市属高校34所、民办高校20所[1]。上海市制定并实施分类管理政策,引导学校自主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聚焦学校发展核心和方向,促进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上海市高校分类政策体系
1.高校“十二宫格”分类体系
上海市高校“十二宫格”分类体系分为纵向分类和横向分类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科学研究类型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种高校类型,横向维度按照学科专业设置划分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种高校类型,由此构成高校“十二宫格”分类体系。
第一,分类体系构建依据。高校分类的根本价值导向是追求高等教育多样性,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上海市高校分类体系构建是基于未来“人才类型”和“知识体系”的假定,从职业类型体现的知识体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将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种类型[2]。
第二,高校纵向分类框架(表1)。高校纵向分类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科学研究类型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2019年,上海市高校体系中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高校各占18%;应用技术型高校占28%;应用技能型高校占36%。[3]
第三,高校“十二宫格”分类体系(表2)。《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规定,上海市高校分类体系纵向维度指标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结构特点、研本比(指研究生在校生/本科生在校生数,“A”表示)、预期应用型研究生比例(指应用型研究生数/研究生总数,“B”表示)、一级学科博士点集中度(指博士学位点数/学校学位点总数,“C”表示)、基础性科研投入占比(指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当年科研投入经费,“D”表示)。横向维度指标主要指学科结构类型,本科院校同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本科或硕士层次在校生数占1/N以上的学科(N为学校专业分布的学科门类总数)。
2.上海市高校分类管理
上海市高校分类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分类评价,检验高校分类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效益。2018年,上海市开展首次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全面检查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关于做好2018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分类评价结果将作为政府教育资源分配及高校党政负责干部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目前,已在部分高校的内涵建设经费分配、党政负责干部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等方面开始试点。
第一,分类评价指标。《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试行)》依据高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分类评价,聚焦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兼顾“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学科发展,分别制定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类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通用的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表3)以及约40个三级指标。
综上,上海市高校分类体系的特点:一方面,分类标准维度清晰、可操作性强。“十二宫格”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分类办学,指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另一方面,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结构特点采用定性标准。研本比、预期应用型研究生比例、一级学科博士点集中度、基础性科研投入占比、主干学科数等采用定量标准。
北京市高校分类政策
北京市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发展方式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显示,“‘十二五’期间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
北京市高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刻不容缓,提上政策议程。201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体系,推动高校进一步科学定位,凝聚优势,特色发展”。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要求“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在各自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市属高校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四类高校(表4)。
2018年,北京市教委发出《关于做好〈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工作的通知》,制定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三类高校的分类标准。根据政策文件,将分类标准凝练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4个维度、13项指标(表5)。
完善北京市分类政策的建议
1.新时代北京市高校发展战略
新时代北京市高校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立并完善市属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实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北京市虽制定了高校分类政策,但仍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持续推动高校分类发展。
第一,新时代北京市高校发展与分类应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战略指引。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明确规定“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此外,北京市新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三城一区”,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原始创新、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战略布局和突破。
第二,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下,北京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关于开展2017年市属高校一流专业遴选建设的通知》(京教高〔2017〕1号)、《关于开展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8〕385号)、《关于开展“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遴选建设的通知》(京教函〔2019〕493号)等政策文件,推动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强力助推北京新经济发展、支撑高精尖产业,更有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2.北京市高校分类政策改进
北京市、上海市同为直辖市城市,其高校体系有着比较相似的结构和层次。结构方面[4],总体上,北京市市管高校54所,其中本科高校29所、专科高校25所。北京市市管本科高校中市属高校22所、民办本科高校7所。上海市与北京市市管高校总量和结构大致相同,共有54所,本科高校和专科高校分别为30所、24所,其中市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分别为22所、7所,另有1所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高校。从市属高校数量看,北京有38所,其中本科高校22所,占比约57.9%;专科高校16所,占比约42.1%。上海市市属高校34所,其中本科高校22所,占比约64.7%;专科高校12所,占比约35.3%。从学位授予层次来看⑤,北京市市属本科高校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别有11家、9家、2家,分别占50.0%、40.9%、9.1%。上海市市属本科高校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别有12家、7家、3家,分别占54.5%、31.8%、13.6%。
基于相似的高校体系,北京市可借鉴上海市高校分类政策和管理的经验。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制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采取内部自评和外部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教育资源分配、干部绩效考核等方面,构成分类管理的“闭环”机制。结合北京市高校分类政策要求,试图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分类标准加强操作性。分析政策文本可知,北京市高校分类标准大都为定性描述,易造成分类内涵及其指向不明确,同时部分类型标准无内容。总体上,分类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功能和作用,实施较为困难。为此,北京市高校分类政策应加强分类标准操作性,使其更有针对性。建议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构建分类标准,并以定量标准为主、定性标准为辅。北京市属高校中特色型大学较多,服务面向多样,主要包括印刷行业、服装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物流与流通业、电影行业等。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确定分类标准内容的比例或数量,如“科技奖励”“研究生规模”“教学奖励”“专任教师队伍”等进行量化。另外,可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内涵,使之更有操作性。
第二,积极推进分类评价工作,构建分类管理机制。北京市应在现有高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分类评价工作,形成分类管理机制。评价指标按照高水平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型、高水平应用型等分类设计评价内容。在市属本科高校中,可选择研究型或应用型等某类高校进行评价试点,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推广。对于评价结果,先期尝试将其作为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及高校领导考核的参考因素,起到引导高校分类办学的政策目标。远期探索差异化拨款机制,激发不同类型高校办学活力。此外,发挥第三方组织在分类评价活动中的作用,使之站在相对独立位置,展开评价工作。
第三,分类政策尝试上升至立法层面。国际上,有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政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也是比较成功的政策案例,但更是屈指可数的。由此,高等教育体系是可规划的,同时应认识到分类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进程。如何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州高等教育规划、上海市高校分类均通过立法,构建起高校分类的制度体系,为分类政策实施“保驾护航”。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可资借鉴,将现有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使之成为有更强约束力、更广泛政策效力的制度。(作者:李明磊李艳艳,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注释:
①②整理自《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③整理自《关于做好〈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工作的通知》.
④标注“—”表示无相关标准.
⑤数据通过各高校官网查询并整理。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的高校不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参考文献:
[1][4]2019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9-06-17)[2019-12-16]..
[2]晏开利.构建高校“二维分类”管理体系[N].社会科学报,2016-03-31(5).
[3]上海市探索开展高校分类评价工作[EB/OL].(2019-03-05)[2019-12-16]..
《北京教育》杂志
廊坊试管助孕包成功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宋高宗在宰相秦桧等高官陪同下,亲临大臣张俊的府第。
皇帝到家里做客,可是荣耀至极的恩宠,张俊特意为老板宋高宗准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豪门盛宴。
菜单上囊括各种飞禽走兽,仅果食就多达一百多款,下酒菜中更不乏羊舌签、鲨鱼脍、洗手蟹等名菜。酒过三巡后,张俊还将其珍藏的大量宝物进奉给宋高宗。
这场与唐代烧尾宴、清代满汉全席等齐名的奢华筵席,成为南宋权贵耽于享乐的缩影。
张俊本是弓手出身,与岳飞一样从底层打拼,后来却成为权奸秦桧的忠实追随者。这位中兴名将,为人贪婪好财,到处霸占田产、搜刮金银,通过巧取豪夺,家积巨万,这才有钱请皇帝吃饭。
在古老的礼仪之邦,请客吃饭这事儿,来不得半点含糊。
推杯换盏之间,酒水折射出的,往往是人心。
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文会图》局部。
1中国最早的宴饮活动,是坐在地上进行,哪怕请客吃饭也是如此,因为那时没有桌椅。
先秦时期,主人请客,在地上铺筵加席,分餐而食,人们“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彼此间隔相当的距离,案上各有一套饭菜与餐具,与当今西餐分盘而食相似。
有学者认为,分餐制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三千多年,从远古一直延伸到隋唐。历经魏晋数百年的胡汉文化融合,在高桌大椅等新家具出现后,唐代发展出合餐制,并在北宋时期正式取代分餐制,后逐渐转变为现在常见的围桌而食。
在先秦,代表尊卑礼仪的分餐制闹出不少事故,也成就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
春秋霸主楚庄王有一次请群臣吃饭,摆上盛大的筵席,命姬妾斟酒,与众人嗨到夜晚。
楚国将领唐狡喝多了,看着眼前美女的曼妙身姿,动了歪念头。
此时,一阵疾风吹灭了烛火,全场一片漆黑。唐狡有酒壮胆,暗中扯下美女的衣袖,不由自主地拉住她的手,幸好人家姑娘反应迅速,反手就把唐狡帽子上的簪缨扯下来,吓得他赶紧松手。
这位美女是楚王的宠姬。她急忙躲到楚庄王身边,告诉他,自己刚刚被性骚扰,现在手里还攥着那人的帽缨,只要点上灯烛,就知道是谁这般无礼。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宠姬诉苦,却淡定地对大家说:“先别急着点灯!今晚我们要喝个痛快,大家不必拘束,都把帽缨摘去,取下冠饰。”
灯火重燃后,在场的人皆已取下帽缨,摘下冠帽,谁也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唐狡明白,自己捡回一条命,是楚庄王饶恕了他,从此誓死效忠楚王。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唐狡自请为先锋,在战场上拼死作战,为楚国立下大功。
宽以待人的楚庄王没有因宠姬被调戏而动怒,反而得到了一名忠臣。那场君臣宴饮,被后世称为“绝缨之宴”。
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宴饮图局部,可见汉代的分餐制场景。
同样在请客时遭遇事故的,还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在齐国权倾一时,养食客数千人,善于笼络人心。孟尝君声称公司福利好,自己作为老板,都与门客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不论高低贵贱。
有一天晚上,孟尝君请众门客吃饭,其中有一个门客不久前刚慕名来投,对孟尝君的人品半信半疑。
席间,有人无意中挡住了灯光。这名新门客见此情景十分恼怒,以为孟尝君一定是给他安排了次等酒菜,不敢以正面示人,才命人遮挡。他推开食案,起身就要离去。
此时,孟尝君也站起身来,端起自己的饭菜,同门客的那份相比较。这名新门客见他们的食物并无二致,才知自己错怪了孟尝君,顿时感到无地自容。
先秦的侠士大多刚烈,这名门客二话不说,当场拔剑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为此遗憾不已,但也正因为这名门客的自尽,更多士人得知孟尝君诚实守信,投靠到其门下。
孟尝君对他们尽心款待,后来失势时,正是得力于门下的食客相助,甚至连鸡鸣狗盗之辈也各显神通,才能逃出生天。
有人请客吃饭,得到门客忠心辅佐,有人却因请客失了国。
中山国有个国君,是个吃货,有天炖了一大锅羊肉汤,分给手下,唯独忘了请一名叫子期的将军。
子期得知后十分愤恨,想不通国君为何不分羊肉汤给自己,一生气,跑去投奔敌国,把中山国的底细全交代出去。结果,中山国被打得大败,国君也被迫逃亡。
中山国君那叫一个郁闷啊,我太冤了,不就一碗羊肉汤么幸好,国君逃亡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扛着武器,拼了命保护他。中山国君一看这两个生面孔,问:“你们谁啊”
他们二人说,我们兄弟是听从家父之命前来保护您的,以前闹饥荒,我们老爹快饿死了,是您请他吃了一壶熟食,才救了他的命,如今我们来报恩了。
中山君恍然大悟,说了一句:“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飨得士二人!”
如此看来,请人吃饭,有时确实至关重要。
影视剧中表现的分餐制。
2古人请客有很多门道,比如宴席的座位,可表示尊卑主次的顺序。
著名的鸿门宴上,与会人物的座次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在当时,东向坐是最尊之位,项羽是这场酒席的主人,就坐在这一主位,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依礼不能坐在低于侄子的座位,于是稍加权变,同向而坐;范增是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地位次于项羽,所以北面朝南而坐。刘邦是前来请罪的客人,就朝北而坐,地位低于范增;张良在刘邦帐下,只能坐在西向的位上作陪。
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命运中的转折点。
此前,刘邦率领一支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当项羽率领在巨鹿之战取胜的大军到达函谷关时,他发现关中已为刘邦所占,心里难免有些不爽。
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火上浇油,偷偷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将咸阳的珍宝据为己有。
项羽听说这个消息后大怒,驻军于咸阳城外,对刘邦虎视眈眈。项羽的大军数倍于刘邦的军队,一旦开战,刘邦必败无疑。
通过刘邦手下谋士张良与项羽之叔项伯的游说,刘邦决定亲自到项羽营中解释,这才有了鸿门宴。
项羽虽然听信刘邦可怜巴巴的辩解,摆上酒席表示和好,但他手下的谋士范增一再给项羽丢眼色,让他下决心杀了刘邦。
席间,范增见项羽拿不定主意,就私自找项羽的堂兄弟项庄上前舞剑,让他伺机杀了刘邦。项庄舞剑,吓得刘邦直冒冷汗,幸得项伯也拔剑起舞,多次用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则乘机溜出帐外,找到刘邦手下的猛将樊哙,跟他说宴会形势不妙,赶紧进来保护老大。
樊哙一听,那还得了!
他提着宝剑和盾牌,气冲冲地闯进项羽的军帐中。
樊哙指责项羽说,谁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这是楚怀王与诸将事先的约定,何况沛公(刘邦)打进了咸阳,什么东西也没拿,您要是听信小人谗言杀害他,就跟秦王一样无道。
自尊自大的项羽面对樊哙的责备,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
项羽欣赏樊哙的豪气,赐给他一斗酒、一只猪肘子。樊哙因地位较低,在宴席中没有坐席,只能“立而饮之”,之后,把肘子放在盾牌上,蹲下身子,用剑割肉吃,既有豪气,又合时礼。
樊哙闯入鸿门宴后,刘邦总算冷静下来,觥筹交错之间,假装要上厕所,赶紧溜之大吉,从饭局中死里逃生。
项羽本可在请客吃饭时杀掉刘邦,却优柔寡断,错过了这次易如反掌的机会。
事后,范增看着天真的项羽,不得不感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历史证明,这次失误造成了项羽的终生遗憾。
影视剧中的鸿门宴。
然而,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之后,也在请客吃饭时遇到难题。
刘邦当上皇帝后,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一如既往地把他当老大哥看待。
在这位新皇帝的宴会上,由狗屠樊哙、吹鼓手周勃、布贩灌婴等组成的大汉创业集团成员,借着发酒疯大喊大闹,争论功劳,有人甚至动不动就将刀剑砍在柱子上,给大伙助兴。
皇帝难得请吃饭,可一场宫廷盛宴,办得跟黑帮聚会似的,刘邦很没面子。
于是,刘邦让擅长研究礼法的儒生叔孙通帮他制定一套礼仪,便于约束这帮开国功臣,让他们知道,我刘邦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哥,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叔孙通接到任务,立马回到儒家的发源地鲁国,找了三十几个儒生,整日排练,采用古礼制成了汉朝皇家宴会的礼仪。
在当年长安城中长乐宫建成的典礼上,群臣按照叔孙通制订的新仪式入宫觐见,面对种种等级森严的规章制度,第一次感受到皇帝的威严,“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此后,朝廷再举办宴会,殿堂上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再也无人闹事,刘邦得意洋洋地对左右说:“我今日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宫廷宴饮是各类宴饮活动中等级最高的大宴。
除了帝王平时的饮膳外,按照礼制,每逢除夕、元旦、上元、中秋、冬至等重要节日,以及在庆祝帝后寿辰、处理外交、国事等方面都要举办隆重的宴饮。
皇帝请吃饭,往往仪式繁缛,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维护国家、巩固统一的手段之一,并随着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日益森严而成为定制,相沿遵行。
3帝王宴饮在于宣扬皇帝的恩荣与威仪,而文人请客,更多强调一个“雅”字。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发明了酒戏,将各种游戏引入宴席,比现在的划拳、摇骰丰富得多。
这其中有考验射术的宴射,有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的投壶,有类似于猜谜游戏的射覆、藏钩,有需要一定文化素养的吟诗、作对、唱曲等各类口头文字令。
不得不提的,还有兰亭会中出现的曲水流觞。
东晋时期,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正逢上巳节,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余人结伴春游,在绍兴的兰亭聚会,于水边玩起了这个游戏。
他们坐在河渠两旁,将酒杯放入水中,任其顺水而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喝,除此之外,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一觞一咏,可谓风雅典范。
作为这场宴会的主角,王羲之在后世成为风流雅士宴会上的代名词。
相传,王羲之极好吃鹅,因他曾官拜右军将军,后来江南吴中一带的文人,干脆把鹅叫做“右军”。同理的还有被称为“曹公”的梅子,因为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故有此雅号。
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有一位风雅之士请客吃饭,特意吩咐厨子:“醋浸曹公一瓮,汤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不知道这名厨子到底有没有听懂。
五代十国时期,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4文人请客,不但会玩,还好为雅言,即不好好说话。
北宋初年,有个叫陶谷的文臣,是宋太祖的笔杆子,专门负责起草各种规章制度。
陶谷是个大才子,但他这活儿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往往只需要把以前的文字稍加修改,交给皇帝一看,就能交差,因此有些人看不起他。
陶谷不服气,也想建功立业,有一年,宋太祖就派他出使南方的吴越国。
当时的吴越王钱俶有意归顺宋朝,听说宋太祖派人前来,赶紧设宴款待,还特意为陶谷准备当地的特产——蒸螃蟹。
吴越一带产蟹,各种品种都有,钱俶为尽地主之谊,命厨师将各种蟹都做了一份。
陶谷作为大宋的使者,自然要在吴越王面前威风一回,见席间呈上的螃蟹先大后小,摆了十几种,就拿这事儿开涮说:“你们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嘲讽吴越国日薄西山,一代不如一代。
钱俶气不过,也想办法反将一军,叫来厨子,端上一锅汤。
陶谷看到这锅里绿油油,不禁感到好奇,问一句:“这是什么汤”
钱俶逮到机会,回答道:“葫芦做的,就叫‘依样画葫芦’。”陶谷瞬间脸色就变了,因为这是人们常调侃他的说法。钱俶总算扳回一城。
秋季肥美螃蟹。图源/图网秋季肥美螃蟹。图源/图网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北宋有一任郑州知府,叫李献臣。
有一天,他府上来了个客人,这人是漕运官孙长卿的部下,刚好也在李献臣手下当过差,由于孙长卿要调任河南,就先让这名手下去李献臣处打交道。
李献臣看到老部下来访,似乎也挺高兴,要留他下来吃饭,问他:“餐了未”这是文绉绉的说法,可能还带点口音。
那个手下听成了“孙来未”就回答说,我来时,孙大人已经在收拾行李了。
李献臣听着牛头不对马嘴,说:“我是问,你餐了未”
当时有些地方把打板子叫“餐”,这名手下误解了老领导的意思,只好老实交代:“我以前当差的时候,挨过十三大板。”
这时,李献臣自己都无奈地笑了,说:“我是问你吃饭没有,我要请你吃饭。”
一句“吃了吗”就能搞定的事,愣是问了个有来有回。
唐代壁画《野宴图》。唐代壁画《野宴图》。
5请客吃饭,是一大传统,也要讲究礼数。
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古人请客吃饭,一般三天之前就要送上请帖,发出邀请,而被邀请的客人,也要及时回帖,准时赴宴,方不为失礼,跟现在发个微信定位就叫上三五好友聚餐相比,大不相同。
但是,在明代,有这么一个牛人,敢于打破请客吃饭的规则。
明朝人陈音在南京当官时,官至太常寺卿,生活却过得像个邋遢大王。
有一天,他从单位下班,跟侍从说,你们送我到某友人家。侍从没听清,稀里糊涂地把马牵回了陈府。
陈音一进门,就犯糊涂了,说:“这人怎么装修跟我家一样啊我家的画怎么挂到他家来了”
家仆愣在一旁,一脸诧异地说:“老爷,这是咱自己家啊!”
这位大人有一天收拾房间,搜出了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某朋友请他几月几日到家中赴宴。
陈音算算日子,到了那天,前往朋友府上赴宴。朋友见他不打招呼就来,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陈音掏出那张请柬,问朋友:“今天不是你请客吗”
朋友看了哭笑不得:“兄弟,这张请柬是去年发的啊!”
陈音不仅能搞错别人请客的时间,自己请客也记不住。有一回,他发请柬给朋友,请对方来家吃饭,结果自己把这事儿忘了,当天直奔朋友家,找人家下棋。
到了饭点,家人提醒陈音的朋友:“今天有人请你吃饭,别忘了。”陈音一把拉住朋友的袖子,说:“别走啊,你去吃饭了,我怎么办”
陈音都忘了,自己就是那个请客的人。
南宋《春宴图卷》(局部)。
6古人请客宴饮,名目之繁多不胜枚举。
小到婚丧嫁娶、生辰祝寿、年节庆贺、亲朋聚会的民间家宴,大到朝廷因各种国事举办的官宴,如皇帝赐予老人的“千叟宴”、赐予举子的“乡饮宴”、宴请外交使者的“外藩宴”、聚集皇室贵族的“宗室宴”、节日庆典的各种“大宴”等。
一般来说,请客吃饭,是为了增进感情,但官僚士大夫之间宴饮,意义主要在于阿谀奉承、攀结权贵;皇室请客,也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尤其是皇家宴饮,往往耗资巨大,极度奢侈浪费。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廷上下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操碎了心。
为了满足慈禧的虚荣心,清廷提前一年成立庆典处,专门负责此事。慈禧一边对光绪皇帝率领群臣为她祝寿加以首肯,另一边有虚情假意地强调“毋得稍滋糜费”。
但是,在京王公大臣为了拍马屁,将慈禧的寿辰当成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拨用经费数百万两。
日本人得知清廷为了给慈禧过六十大寿而忙里忙外,更是下决心与清交战(“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宫中也曾下令节省开支,支援前线,但直到北洋水师与日军鏖战,从西华门到颐和园的工程仍未停工。最后,北洋水师一败涂地。
此时,朝鲜前线连连告急,慈禧的生日庆典却照常进行,宴请皇帝、嫔妃、王公大臣,让他们伴侍膳,陪看戏,一连庆祝了好几天。史载,慈禧平时的御膳就极为豪华,但是面对几十上百道菜,她依照惯例,只尝几口就撤下,十分铺张浪费。
据户部奏称,此次慈禧六十大寿,各衙门共花费银500多万两,而整个甲午战争中,户部给前线的筹款,还不到庆典支出的一半。
本来是请客吃饭,却成了奢侈腐败的欢愉。
影视剧中的清宫宴席。
在古往今来的贤士眼中,请客不是为了虚荣,更在于礼与德。
先秦的智者晏婴,是齐景公的宠臣。
有一次,齐景公派一名大臣到晏婴家中办事。晏婴请客人一起用饭,结果饭量根本不够两人吃,晏婴和大臣都没吃饱。
那名大臣回去后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这是我的过错,我竟不知晏子家中这样穷困潦倒。”说完就命人给晏婴送去粮食和金钱,可晏婴不收。
事后,晏婴向齐景公解释道:“我家并不缺少东西。一个大臣拿着国君的赏赐,如果是为百姓办事,那就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如果拿了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据为己有,那等我一死,财产就换了新主人。有头脑的人,谁肯去干这种事呢”
安贫乐道,才是宝贵品质,也只有能忍贫,善处贫,不屈于贫,才能脱贫。
三国时期,孙吴名相步骘[zhì]早年清贫,靠种瓜为生。
有一次,他与朋友去拜访郡中豪族焦矫。焦矫看不起这俩穷小子,自己在卧室里睡觉,过了许久才推开窗户接待他们,并命奴仆在窗户外面摆上了一张简陋的席子,上面只有几盘小青菜,自己却在室内吃着美味佳肴,喝着上等美酒。
步骘的朋友为此大为不满,面露难色,步骘却淡然自若,不以为耻,香香甜甜地吃饱才离去。
回去路上,步骘的友人问他,你为何能忍受如此屈辱步骘却说:“你我二人本就地位低下,无法要求主人按照贵客的礼仪来接待我们,这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
后来,步骘在孙吴官至宰相。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明代的海瑞,在浙江淳安为官的时候常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其清廉世人皆知。
别说请客宴饮,当地人连他吃肉都不信。
有一天,海瑞自己出门,上街买了些肉,立刻上了当地的热搜。大家正纳闷,海瑞为何也吃肉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海瑞母亲的寿辰,他给老夫人买了二斤肉当生日礼物。
一时的豪奢终将破灭,而饭桌上的礼仪与品德,将成为永恒。
参考文献:
《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07
[宋]陶谷:《清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2006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
吕建文:《中国古代宴饮礼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梁实秋:《人间食话》,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11岁的儿子,居然查出了肺癌
小晨(化名)在10岁那年不慎摔倒撞到了胸部,因为疼痛难忍,家人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在医院进行CT检查后发现肺部存在一个5mm大小的毛玻璃结节,建议定期随访。但因为小晨的身体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家人也没有将此太当回事,一直没有去医院复查。
就在2年前,小晨的外婆在体检中也被发现肺部存在结节,今年再次复查发现结节长到了4cm,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肺癌。随后外婆在医院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外婆的经历让一家人联想到了小晨当时被查出的结节,赶紧在医院找了医生咨询,在CT复查下,发现小晨肺部的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很高,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术后的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想,小晨被确诊为右下肺腺癌,好在发现的时间及时,术后小晨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外婆和外孙前后脚被查出癌症,这是否说明小晨身上的癌症是由外婆遗传而来的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病区主任郭晓彤表示,肺癌不会直接遗传,但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如若家族内有直系亲属曾罹患肺癌的话,你患癌的风险会比常人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长辈患肺癌,后辈患癌的概率有多大
日本的一项追踪调查研究显示,直系亲属曾患有肺癌的人群相较于直系亲属没有罹患肺癌的人,肺癌的发病风险要高出2倍。罹患肺鳞状细胞癌的患者里,有37.8%有家族遗传史。而在女性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比58.3%。
对于家族内有长辈患癌的人而言,本身患癌的风险就高,要比其他人更加注意预防癌症。
由于不同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同样暴露于特定致癌物的人群有些人发生肿瘤,而另一些人则不发生肿瘤。这是与个体对于致癌物的敏感性和对DNA损伤修复能力不同有关。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在和普通人接触相同致癌因素时,由于体内细胞修复DNA损伤的能力差,更容易发生突变。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无可控制的细胞增殖,癌症的发生风险也更高。
简单的说,对于家中有长辈患肺癌的人来说,和普通人一起“干坏事”,自己更容易被肺癌盯上。
所以为了减低肺癌风险,最好远离这些致癌因素
1、抽烟
烟草含有多种致癌物,吸烟人士罹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10倍,吸烟数量越多、烟龄越长,罹患肺癌的风险也越高。如果本身还有肺癌易感基因,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2、石棉暴露
石棉是一种建筑材料,本身对人体无害。但如果发生破碎,因其纤维结构微小,在进入体内后会沉积在肺部,容易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反应,继而让肺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所以建议尽量远离工地、减少石棉瓦的使用,减少石棉暴露。
3、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中
空气污染来自于交通、室内烹饪以及燃料燃烧等途径,室内空气污染包括家庭空气污染物、二手烟、家具释放的甲醛、建筑材料所含有的挥发性化合物等,长期接触这些污染也与肺癌的发生有明显关联。
4、果蔬吃太少
《ScientificReports》上的研究指出,坚持果蔬模式的饮食习惯,对于肺癌的发生风险可起到降低作用,尤其是对于吸烟的人、肺鳞癌患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大家每天入300g蔬菜,200g-350g水果,看看你达标了吗
除了肺癌以外,一些其他的癌症也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家族内有直系亲属被查出患有这几种癌症,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1、乳腺癌
乳腺癌的两大主要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为BRCA1和BRCA2,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家族内一级亲属的乳腺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肝癌
我国一项对1438例肝癌患者的20年随访研究里发现,家族内有一级亲属罹患肝癌的人群相较于没有的,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了2.44倍。其中,母亲罹患肝癌的子女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父亲患癌的。
3、胃癌
胃癌是我国十分高发的癌症,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新发胃癌病例48万,其中家族聚集性的占比20%。常见的遗传性胃癌有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族性肠型胃癌以及胃腺癌等。
4、肠癌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人群中约有20~30%有癌症家族背景,其中有5~6%可确认为遗传性结直肠癌。
癌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家族内有病史的人就一定会患癌。对于癌症易感人群而言,日常可通过健康生活、定期体检等手段来预防癌症发生。小艾建议大家,保持饮食均衡、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健健康康过每一天。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21 厦门供卵助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